《佛说大辩邪正经》解读

《佛说大辩邪正经》解读插图

佛说大辩邪正经

解  读

 

文殊師利菩薩又問大辯邪正

法門品第八

 

《大正藏经》

 

解读一:两种邪者,其意甚深。

 

1、正中邪者:

离体求相者,谓正中邪。

何谓离体求相?

离开自己的真如本性,不知诸法由本心而生,舍本求末,向外求法,著于外相,谓离体求相。

 

2、邪中邪者:

不信身中具有真如本性,不信身中自有如来藏法身,不知自性本心能生万法,不信身中具有一体三宝。故随顺因缘,贪著世事,常行颠倒,则为邪中邪,邪中邪者多为邪教。

 

无论是正中邪,还是邪中邪,表现在事上,其不能担当,无责任感;在理上,缺少正知,没有正见;在相上,故弄玄虚,招降纳叛,藏污纳垢,结党营私;在形式上,攀缘外道,喜欢邪教,追逐迷信,卖弄神通,不知天高地厚,不明因果业报;其目的为蛊惑良善,兜售邪谬,遗祸众生;其结果一定是横遭王难,结局悲惨……

 

解读二:两种正者,其意甚深:

 

1、正中正者:

一者離體求相,了知身中,具有一體三寶,亦知身中,具有恒沙功德,具信身中,具有如來藏法身,名為正中正。

何谓如来藏法身?

如来藏即阿赖耶识,法身能生万法本心。如来藏与法身,都没有离开众生的本身,离开本身即为死尸。明此道理则为正中正!

 

2、邪中正者:

二者唯直识外,不识其內,多著相求名,為邪中正。

何谓识外?

识即心识,包括八识。

若不信身中有如来藏法身,能生万法,结果往外驰求,贪著外相,而求虚名,则为邪中正,邪中正者心外求法,著相求名,多为外道种性。

 

解读三:众生欲度,其正道者,云何欲达前所?

 

佛告文殊师利:“若有众生,往其正道者,要藉真善知识,结其善标,而可得达前所。”

 

[前所]:即目的地。

[往其正道者]:能够选择正确的道路,并坚持前进的人。

[要藉]:藉(jie去声)凭借依靠。要藉,要凭借依靠。

[真善知识]:即通明达理的明眼人,只有佛才是真善知识

[结其]:结即为扣儿、疙瘩,在其上面系个疙瘩扣儿,就是做标记。

[善标]:好而正确的标记,即正确的路标。

 

由此可知,若欲证得清净、证到空性,最终开智慧成佛,必须要凭借真善知识即佛的教导,依靠真善知识指引的方向,更不得偏离真善知识指引的道路,才是往其正道者……

这里,欲达其所,必须往其正道,绝不能用妄想与二心,如果弃水而求冰,去形而求影,背声而求响,则欲求甚远……

行者与道人若 ‘一体外求,皆并是邪’ 的这样修行下去,定然是枉费心机,徒劳无益,于无是处!

 

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

 

   《佛说大辩邪正经》解读插图1

 

《佛说大辩邪正经》

正   文

 

爾時文殊師利,重白佛言:“大辯邪正,甚深法者,云何名為是正?云何名為是邪?”

 

佛言:“文殊師利,正者亦有二種,邪者亦有二種。”

 

“何以故?二種邪者,其義甚深!”

 

一者離體求相,名為正中邪。

二者不信身中有佛,不信身中有法,貪著世事,隨遂因緣,常行顛倒,名為邪中邪。

 

二種正者,其義甚深。

 

“一者離體求相,了知身中,具有一體三寶,亦知身中,具有恒沙功德,具信身中,具有如來藏法身,名為正中正。

“二者唯直識外,不識其內,多著相求名,為邪中正。

 

“何以故?向者雖說,四種邪正,唯有一事是真”。

 

“何以故?譬如有人,身欲遠行,至他方所,其程可有,百萬餘里,其道乃有,八萬四千種邪,唯有一道是真,自外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種道,皆並是邪,唯有一道是真。眾生欲度,其正道者,云何得達前所?”

 

佛告文殊師利:“若有眾生,往其正道者,要藉真善知識,結其善標,而可得達前所。”

 

“何以故?夫求道者,先須求一,但能立一,為宗方法,於中建立,佛置法門,八萬四千。若欲說真,皆當歸一。”

 

“何以故?凡及與聖,亦成為一。”

 

“何以故?凡而求聖者,喻若棄水而求氷,是氷而是水,是水而是氷,氷外而無水,水外而無氷。煩惱與菩提,亦成為一。”

 

“何以故?背煩惱求菩提者,喻若去形而求影,是形而是影,是影而是形,形外而無影,影外而無形。心及與佛,亦成為一。”

 

“何以故?背心而求佛者,喻若背聲而求響,是聲而是響,是響而是聲,聲外而無響,響外而無聲,無來是一,幻化兩名,何名是一,分別解說。”

 

“一體外求,皆並是邪!一體內求,即成為一。眾生分別,有三佛置,三乘教律,若能了達諸法,三亦本來無三,一亦空名為一,忽悟諸法性空,了知必竟寂滅,悟性無為,大道始名,無言無說。”

 

中国·九华山·大慈藏寺

 住持  释门智  解读

 

二〇〇九年 六月 二十五日

 

《佛说大辩邪正经》解读插图2

 

《佛说大辩邪正经》解读插图3

谢谢您的关注
欢迎您来转发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滚动至顶部